畢業要繼續唸研究所嗎?
這是許多大三大四生會問自己的問題。畢竟,這是人生的一筆重要投資,考慮多點、謹慎一點,是必要的。
先跟大家分享我自己的故事。
唸研究所背後真正的理由
我大學時就讀一間中字輩大學,科系被分類在理學院。學校雖然沒有頂尖,但還算不錯,同學唸書能力都不差,加上科系訓練也是以做科學研究為主,可想而知,選擇畢業後繼續唸研究所的人一定不在少數,一來是希望考上更好的學校,在學歷上多加點分,二來是能在科研能力上再做強化。
每天的課程都脫離不了科學研究,認識的學長姐大多選擇繼續升研究所,自己在數理化方面的學習力也不弱,加上教授鼓勵做科研就要繼續往上唸,「考研究所」自然化作眼前的康莊大道,明確而清晰,很少人會意識到那是否是適合自己的選擇。但不是所有人,至少我就不是。
經過一年在實驗室做專題,我確定自己未來不想待在實驗室做科學研究。那時大三期末,班上大約八成的同學都在準備考研究所,而我卻不知道畢業後要做什麼,於是到處聽演講,希望在剩下一年裡幫自己的未來找到個線頭。
到了大四,必修課只有一堂,平時同學們各忙各的,彼此能見到面的機會非常少。我大概花了兩個月的時間,找機會跟幾個比較熟識、正在準備考研的同學聊,問他們為什麼想考研。我本以為他們是對科研有興趣,所以繼續唸,但答案卻出乎我意料:薪水高、工作好找、父母的期望、不想那麼早出社會、唸四年放棄了很可惜。他們的回答裡,並沒有透露出他們喜歡做科研,反倒是聊到最後,都會提到類似的概念:「如果我不繼續唸,我也不知道我要做什麼。」
早日面對內心的迷茫
幾個月前,我認識的一個唸企管系的大學生,在他的FB上寫道他考上一間國立大學企管研究所,底下很多人留言恭賀他。後來見面,我問他繼續唸研究所的理由,發現他對企業管理並非真的有興趣,只是他也是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。
我拿國內外上企管研究所的學生做比較,分析了理論與實務的差異、預期學習效益、投資報酬率、機會成本,勸他不要因為對未來感到茫然,就貿然去抓眼前這根救不了命的稻草。
然而對他來說,畢竟都已經考上了,而且父母也支持他繼續唸,放棄了,豈不可惜?而且萬一選擇不去唸,事後又對此感到懊悔呢?
我說服不了他,卻又不忍這種看了上百次的情形發生在他身上:因茫然而唸,多浪費了兩年寶貴青春(唸完依舊茫然、無興趣,也不做相關工作,或是做了也不快樂)。後來又找了曾唸過企研所的學長開導他,費了九牛二虎之力,他終於願意認真思考是不是要繼續唸上去。一段時間後他想通了,放棄了繼續升學,並再次爭取到父母的支持,用剩下半年的時間找尋畢業後的出路。
一邊是清晰而明確的道路(至少短期是如此),一邊是模糊而未知的未來,要選擇後者,確實需要很大的勇氣。還好,他最終鼓起了勇氣,選擇了提前面對它。
我並不是反對唸研究所,而是反對盲目去唸。你有個清楚的目標,知道研究所學歷是通往目標的必備條件,那當然無需考慮,趕緊去唸。不然至少,你對要唸的科系是有興趣的,縱使還不確定未來會不會做相關的工作,我覺得去唸也還ok,至少有興趣比較唸得下去,也較能吸收到東西。但如果還不清楚未來目標,又沒有興趣,不如趁畢業前趕緊蒐集產業資訊,透過打工或實習做些小嘗試,逐漸確認自己未來要做什麼。就算畢業後再花兩年在工作中摸索,也好過忙碌而窄化的研究生活。
大一大二就要開始做功課
畢業後要繼續唸研究所嗎?歸根究柢,最核心關鍵的問題是:「我想做什麼?」知道這個答案,那唸研究所與否,就是一個很簡單的選擇題。有加分,就去唸;沒相關,就別去浪費青春。
對考研與否感到困擾的人,幾乎都是沒能搞清楚自己到底想做什麼,而且都已唸到大三大四了,面臨考研的抉擇,才認真思考這個問題。時間的壓力,逼得他們要趕緊做決定,無法好好的蒐集足夠的資訊,做足夠的嘗試,確認自己的想要。
唉!如果早在大一大二時,就開始積極參與各式活動、吸收產業資訊、瞭解人力市場需求及各種工作的甘苦,及早確定自己喜歡什麼,想往哪個方向發展,考研與否不僅變得簡單,還能因此避開糊里糊塗浪費兩年時間,取得一張(對你)無用的學歷的坑。
但就算知道了這些,大一大二就會提前做功課嗎?答案是:很難。多數人依舊要等到死到臨頭才會覺醒。畢竟,這就是人性,而只有那些少數克服人性的人,才能獲得更好的發展與成就。
回到我自己的故事。跟我聊過的那些同學,後來都考到自己學校,或是更好的研究所。可是畢業後,他們不是短暫做了一兩年本科相關工作,要不就是進入一個完全不相干的領域。那張研究所學歷對他們的職涯發展,可說幾乎沒加到分。
一個跟我說他對本科沒興趣,但「想再給自己兩年時間確定」的同學,在他研究所畢業後我問他:「你有讀出興趣了嗎?」他搖頭。我又問:「那你知道自己想做什麼嗎?」他答:「我都忙著做實驗,根本沒空去找。」
希望這樣的「誤會一場」,不會發生在你身上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