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麼樣的溝通,可以跨越年齡、無需言語?

什麼樣的特質,可以得到陌生人的信任?

什麼樣的力量,可以真正具備強大影響力?

(照片來源:聯合新聞網)

這是在電視上看到一個很美的台灣故事:

 

主角:陳敦邦先生 + 潘奕臻 + 古亭四年九班音樂班學生 + 家長

時間、場景:2011年8月某一個星期五的夜晚、美麗華

 

潘奕臻和媽媽逛百貨公司時遇見了57歲的陳敦邦在廣場一個人拉著小提琴。聽完覺得感動的潘妹妹,不僅鼓起勇氣去認識,還拿起他的小提琴來玩。隔週同一時間,她帶著自己的小提琴出現,一起「街頭賣藝」。自此,素昧平生的兩人,展開一段特別的音樂奇緣。

 

神奇的是,她說原本自己每次上台都很緊張,但跟他一起拉琴很快樂!而這份快樂,漸漸形成一股無形的感染力;班上同學一個一個被吸引進來。

一年的時間下來,每週五,這個廣場儼然變成了音樂交流會。有些家長索性也加入行列。因為:「音樂是快樂而且分享的過程!在小朋友長大過程中,他會有過一個經驗體認到音樂是這麼快樂的事。」

 

在訪問中,小朋友都開心且大聲回答著:「要當陳老師的眼睛,要送他一份完美的樂譜。」陳敦邦先生也回應:這群小朋友又再次燃起他對教育的熱情!

 

曾經,我在師大綜合大樓也聽過他的小提琴演奏。那怡然自得的表情,令人印象深刻。

 

 

從小就因視網膜病變,嚴重弱視。但你一定要聽聽他做了些什麼:

初中就讀盲聾學校,以「盲生」身份和聾生一起賽跑!(哇~~~)

民國六十八年獲台灣區音樂比賽單簧管冠軍。

高中時,拿下豎笛的全省冠軍(是成人組喔)。

一九七五年成為國內首位就讀大學音樂系的視障學生。

 

 

雖是視障生,但沒有特權,所有考試項目都視同一般生。他總是得透過家人朋友幫忙唸樂譜給他聽,打成點字譜,或請人唸出要考試的章節,用聽的記下來, 反覆背誦,考試時,他用唸的方式,再請其他年級的學生幫忙寫,陳敦邦笑著說:「以前有很多同學考試都很喜歡坐我旁邊,因為我幾乎都背得滿熟的」。

 

當國小音樂老師時,去學生家上課,始終不拿手杖;也願意冒著危險,搭乘公車到學生家裏上課。他說:「害怕自己失去危機意識,也恐怕學生家長認為帶孩子到老師家太麻煩,而使他隨時有被停職的可能。」

 

45歲全盲,被迫中斷老師生涯,身份轉換為:「街頭藝人」。曾因為妻子投資失利,負債五百多萬。混障綜藝團的團長劉銘說:「我從來沒看過欠債五百多萬的人還可以談笑風生。」

 

博學多聞的他,聽說還是個說書高手,尤其是中國歷代史。僅管眼睛看不見,陳敦邦先生依舊酷愛旅行、曾發下豪語:「在我有生之年當走遍地球上的大半地區。」為此,努力自修背英文單字,去過了不少國家,面對外國人果真毫不畏懼,侃侃而談。

 

閱讀至此,是否有些理解,在他與世界溝通工具:「音樂」背後所傳遞的生命能量?少了一般人以可以用眼睛獲得經驗與知識,也許,他用「心」所看到的畫面更為不同吧!

 

興許某個星期五晚上,剛好逛到附近,也能一起感受,人與人之間最純真、快樂的溝通方式。

arrow
arrow

    italent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