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想當初選填大學科系時,你是否清楚知道這科系在學些什麼?是否符合自己的興趣及性向?未來工作選擇有哪些?而大學的學習重點又是什麼?

  我的經驗是,這些問題有99%的高中畢業生是無法給出明確答案的,因為學校並不鼓勵我們去做課業以外的事。學校的重點就是「升學率」,學生的重點就是「考高分」。那些與成績無關的自我探索、外在世界的探索,一點都不重要。

畢業.jpg

  也許一些學生覺得重要,但一天至少要花十小時在課業上(上課、複習、寫作業、準備考試)不允許他們去做那些事。父母不允許;老師不允許;學校不允許;同儕的排名壓力不允許;社會的期望不允許。

  如果學生因此對思考自己的未來「不知道」、「不清楚」、「不關心」,那並不是他們的問題,而是我們(父母、老師、學校、體制、價值觀)的問題。

  然而這樣的問題,每一年都讓數以十萬計的大學新鮮人付出鉅額的代價:用四年的寶貴青春及幾十萬元的學費,換得一張已不太有價值的畢業證書,以及一個茫然的未來。(意指許多大學生消極的、無自覺的過了四年)

  多數大學生在大學要畢業了,還不知道自己擅長什麼、適合做什麼工作,所以找了一份跟所學有關,但其實沒那麼喜歡的工作,又或者隨便找一份跟自己主修完全無關的工作做。幾年後,真正找到喜歡且滿意的工作的人少之又少,絕大多數都只是在「應付」工作而已。

  此外,還有一些人因為感到茫然,而繼續讀研究所以便維持學生的身分。但終究,他們仍要進入職場的,但相較於大學,研究所的學習是更專精在某個小領域中了,能夠拿來做「探索」自我及世界的時間也變得更少了。這對於他們找到他們真正想做的工作,往往沒什麼幫助(除非他們幸運的發現自己剛好喜歡正在研究的領域),而且讓他們更難以捨棄所學,去找一份完全無關,但可能會是他喜歡且擅長的工作。

  這就好像當初選擇大學時的無知、茫然,在大學要畢業時又歷史重演了一般。然而,高三時沒能為選擇大學做好充足的準備,可以把責任推給師長、體制,但大學有那麼多自由、時間,若大四還感到茫然、還沒為進職場做好準備,還能說自己不需要負點責任嗎?

  如何不讓這種「選擇的困境」的歷史重演?

  我的答案是:大一就要開始將自己的學習範圍拓展到校外,藉此強化對自我的瞭解、新能力的養成、職場資訊蒐集及準備

  學校會告訴你這些嗎?99%不會。你身旁的同學也不會鼓勵你這麼做。事實上,如果你這麼做了,他們可能還會覺得你不太正常。

  但管他的。既然大多數正常人的結果是對工作不滿意,你又何需為了他人的認同,而變得正常呢?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talent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