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變了,結果就變了。

 

  以我自己從事的教育訓練產業為例,如果你想參加一個課程,當你聽到有人說:「那個課程沒用啦!」你要問:「是對”所有人”都沒用嗎?

  實際上,當你能問出這個問題時,你就已經把「人」這個人們常常忽略的元素考慮進去了。

  使用產品的是人。產品有沒有用、好不好用,應該是由產品與使用者兩者之間對應的關係決定才對

mancomputer.jpg

(每個評論背後的人,都跟你不一樣)

  也就是說,我們在評斷一個產品的好壞時,必須同時考慮兩個面向:

1.產品:該產品跟其它同質產品的比較

2.人:評論它的人,是什麼樣的人?怎麼使用該產品的?

 

  例如,說課程沒用的人,是三分鐘熱度的人,那我也是三分鐘熱度的人嗎?如果他是只學不做的人,我也是只學不做的人嗎?如果他是網路酸民,連聽都沒聽過,那我也是只會動動嘴巴的評論家嗎?如果他是個主動積極好學的人,那我也是嗎?

  你還可以列出數十個不一樣的條件,但只要隨便挑選五個問,你也很難找到五個條件跟你完全吻合的人。而只要一個條件不一樣,課程(產品)的效果可能就會截然不同。

  更何況,你根本很難知道對方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,更別說網路上的陌生人了。

 

  在思考時,凡事把「人」考慮進去,可是非常重要的能力。因為理解人極為複雜,而且差異甚大,在做判斷前懂得將人的因素考慮進去,再加以濾除,才能盡可能做出理性而客觀的判斷。

  只是產業的遽變、爆炸的資訊流,使得人們生活步調愈來愈快,時間愈來愈不夠用,壓力也愈來愈大。聰明的商人趁機提供各種速成的商品及服務,好幫助人們不需要花太多力氣就能做比較、下訂單、買買買。

  我們沒有那麼多時間去比較、去查證,最快的方式就是「看評論」,由別人的意見決定我們是否要買該產品。久了以後,我們便逐漸忘了每個評論背後都有個「人」,而那個人並不等於我們

mystery.jpg
(你不知道背後評論的那個人,到底長什麼樣子)

  別人覺得好用,不等於我們也會覺得好用。(你有過買一個很想要的東西,卻用不到三次的經驗嗎?)別人覺得沒用,不等於對我們也毫無助益。尤其在教育訓練產業,每個人的認知、期望、個性、經驗、習慣都不同,課程帶給每個人的收獲理所當然也不一,收獲最多與收獲最少的差距往往也非常大。

  總而言之,一個理性的聰明人不會只根據表面的評論做出判斷,而是會把「你」和「我」之間的差異也考量進去

 

  要做到這點就已經很難了,更別說網路評論還存在以下幾種bug,誤導你我的感受與決定:

1.模稜兩可的評論:「真心建議不要買。」沒有說明理由。「老闆服務很好。」是好在哪?「CP值很高。」看什麼衡量的?絕大多數時候,你是無法問清楚這些細節的。

2.人為操作的評論:參雜競爭者的惡意評論,或是商家員工好友的正面評論。連FB、Google商家都能購買正評了,你根本無從得知哪些商家的正評是膨風的,哪些又是原汁原味的,又或者哪些是被惡意中傷的。

3.沒使用過產品的酸民的評論:網路上有一大群閒閒沒事酸民,即使沒用過產品也要給個負評,甚至捕風捉影、無中生有製造及散播謠言,謠言如雪球般愈滾愈大。常看新聞就知道,台灣很多正當經營的企業都曾因此付出巨大的代價。

 

  所以,如果可以的話,盡可能多找幾位你認識且使用過該產品的人,向他們詢問產品的相關細節及使用體驗,搜集詳盡的資訊。然後根據已知的客觀的產品資訊,只考慮「我」自己會怎麼用這產品?它適不適合我?

  千萬別讓網路上真偽難辨、難以獲得具體細節的評論,成為你賴以決定的關鍵指標了。因為就機率上來看,你真實的體驗跟網路評價相符合的概率,真的是微乎其微啊!

 

 <你也許有興趣> 

〈全方位人才培訓營演講和學校演講什麼不同?〉

〈全方位人才培訓營的卦〉

〈參加全方位人才培營千萬要小心〉

〈為什麼他上完很有用,我卻沒用?〉

〈ATC全方位人才培營可以試聽嗎?〉​​​​​​​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talent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