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享受著科技帶來的便利,大幅減少獲取知識、產品所要付出的時間及金錢,也讓生活變得多元精彩。然而,我們有變得更快樂嗎?我們的生活真的有變得更好嗎?

與互聯網相關的科技行業,過去幾年被許多年輕人認為是最酷、最具創造力,且能賺到最多錢的行業,但近年來卻有愈來愈多的負面聲音出現。

325637.jpg

這裡分享暢銷書作家大衛.布魯克斯在《紐約時報》的一篇專欄文章,其中說到如今人們對大型科技公司的三點主要批評:

第一,它們正在傷害年輕人。各種社交媒體都說他們致力於幫助人們終結孤獨,其實它們反而增加了人們獨處的時間,讓人際交往變得淺薄,增強了人對社會的排斥感。另一篇報導指出,根據調查,美國人覺得自己沒朋友的比例,是Facebook問世之前的三倍之多,也為這點提供了有力的證據。

第二,它為了賺錢故意讓人們上癮。科技公司雇用一群腦神經科學、行為心理學的專家,加入產品開發團隊,在產品中設計添加各種容易讓人上癮的機制。因為唯有讓人們不斷使用他們的產品、平台,他們才能賣更多的產品給人們,或者從其它業者那賺到大筆的廣告費。

第三,像是Facebook、Google、亞馬遜、蘋果等大型科技公司,幾乎處於壟斷地位。一旦有新創的、有潛力的科技公司要冒出頭來,它們就會設法盡早收購它們,不讓它們未來有機會威脅到自己的地位。這不僅大幅侵入用戶的私人生活,同時也嚴重打擊比它們小的競爭對手,對創新、市場公平競爭都有害。

 

除了以上三點,最近Facebook上流傳的假新聞、網購詐騙也是鬧得沸沸揚揚的,公眾輿論要求Facebook應該提出具體改善策略,有效打擊假新聞及網購詐騙。Google雖然沒有爆出嚴重問題,但在這種酸民文化肆虐的時代,Google搜尋結果很容易過度放大少數人對企業的負面評價,無法反應真實的狀況。有不少良善企業深受網路負評困擾,甚至因此而倒閉。

亞馬遜提供低價的產品、便利的購買流程,讓人們有能力、快速的買更多。而為了要滿足人們的需求,廠商就要製造出更多產品,加速消耗地球資源。此外,人們買更多卻不見得更快樂,因為慾望只會不斷的被擴大,永遠填不滿。最後,蘋果的手機讓人們上癮,注意力缺失,同樣也降低了人們的學習成效及工作表現,甚至衍生出各種心理疾病。

facebook.jpg

當然,科技對人們生活、心理的危害並不只限於大型科技公司的產品。舉例來說,如今,有愈來愈多的交友軟體出現,看似能夠幫助人們擴大尋覓對象的機會,但實際上,這些交友軟體的出現,只不過是因為人們生活型態的轉變,弱化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,為了彌補其空缺而創造出來的產品。可是若依賴這些交友軟體,反而進一步壓縮人與人實體互動的能力,結果就是讓人與人交流的能力繼續弱化。

生活在現代,我們很難跟網路科技斷絕關係。然而為了更好的生活品質、更健康的心理、更卓越的工作表現,我們應當警覺,有意識地與科技產品保持適當距離,並且多花一些時間在強化逐漸被科技弱化的能力才是。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科技 心理
    全站熱搜

    italent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